杨德广:要树立“大教育”观和科学发展观

要切实贯彻《教育规划纲要》精神,必须让教育回归教育,改变以教学、以传授知识取代教育的狭隘的教育理念;必须因材施教、分层培养,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自我选择。

  要树立“大教育”观和科学发展观

  ■杨德广

  2010年颁布的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(2010-2020年)》的战略主题是“坚持以人为本,推进素质教育”,核心是“解决好培养什么人、怎样培养人的问题”。2011年即将实施的国家“十二五规划”的主题是“科学发展”,就是要把科学发展观贯穿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。当前,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任务是,认真落实《教育规划纲要》精神,坚持科学的教育发展观。

  “以人为本”的本质特征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,而我们现在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育知为本,着力于提高学生的考分。教育本是对学生实施德、智、体、美全面发展的教育,促进学生全面素质提高。然而,当今的学校已把教育退化为教学,把教学退化为传授知识,把传授知识退化为追求考分,以考分高低判断学生的优劣,决定学生的前途命运。把大教育变成了小教育,把全面发展教育变成单一的智育。《教育规划纲要》提出,“学校的根本任务是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”,这是学校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”。为此,学校应把思想品德教育、素质教育放在第一位,把做人教育放在第一位,努力把每个学生培养成爱祖国、爱人民、有社会公德、有责任心的合格公民。要对学生加强理想信念教育、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、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、法制观念和公民意识教育,把“德育为先”、“推进素质教育”落到实处。

  要切实贯彻《教育规划纲要》精神,做到“以人为本、德育为先、全面发展”,必须树立“大教育”观念,让教育回归教育,改变以教学、以传授知识取代教育的狭隘的教育理念,应把德、智、体、美教育作为一个整体,全面规划、逐项落实、综合测评。目前,从小学到大学,90%以上的课堂教学被传授知识的智育所占据,学生成绩册上登录的是各门课的考试成绩,评奖学金、评优秀生、升学等都是按学生智育学习的成绩评定,实际上把德智体美四育变成智育一项,德育、体育、美育变得可有可无、无足轻重。为改变这一状况,应树立“大教育”观念,把德育、体育、美育、能力培养等列入教育教学体系之中,要有一定的课时和经费投入,有专门的教师指导;在考核学生成绩上不应只有智育课程的考分,而要有德、智、体、美综合测验的分数,改变一育定“乾坤”、一育统“天下”的现象。

  科学发展的要义是按客观规律办事。我们现在的教育模式是刚性的而非弹性的,学生学什么完全由学校、教师安排,学生没有学习的选择权、自主权。有些学生学习动力不足,是由于对所学内容不感兴趣、对学习失去信心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,并非都是思想问题。在思想教育工作、课堂管理工作无效的现实面前,我们应反思教育模式、教学方法上是否存在问题。《教育规划纲要》提出,要“因人而异”,“关心各个学生,为每个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”。要切实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,学校和教师应从每个学生的实际出发,不要强迫他们学习不喜爱的东西、不擅长的东西。强迫受教育者学非所爱、学非所长,是违背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,也是不符合科学的教育发展观的。教育的责任就是要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因材施教,关注不同学生的特点和个性差异,发展学生的优势潜能,扬长避短。“热爱是最好的老师”,当学生不热爱本专业学习、不热爱这门课的学习时,学校和教师花再大的精力也是无效的。

  要切实贯彻《教育规划纲要》精神,坚持科学的教育发展观,必须因材施教、分层培养,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自我选择。比如,对那些愿意学习并努力学习的学生,因对本专业学习不喜爱、有困难,应允许他们转入喜爱的专业去学习。有些学生对理论学习不感兴趣,但对实践课感兴趣;有些学生对某门课程不感兴趣,但对其他课程很感兴趣;有的学生对某位教师的课不喜欢听,但对其他教师的课很喜欢听。因此,应让学生有选择权,选他们喜爱的课程和教师。如果有的学生在智育学习上差一点,应允许他们在德育、体育、美育、能力等方面多发展一点,并获得相应的学分,只要达到学分总量即可毕业。要贯彻落实《教育规划纲要》中提出的“以学生为主体”、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”、“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”,就必须打破传统的培养模式。学生只要完成学校规定的必修课学分,其余学分由学生从选修课中完成。选修课包括德育类、智育类、体育类、美育类、能力类的课程。学校应将每门课程及各种教育项目规定一定的学分,实行总分控制、学分互换,即每个学生必须完成规定的总学分,至于学分的构成则有较大的自由度、自主性。真正做到“因人而异”,“为每个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”。

  (作者系中国高教学会副会长、上海师范大学教授)

首页    教育资讯    杨德广:要树立“大教育”观和科学发展观
创建时间:2021-05-10
浏览量:0
资讯信息